400-677-2260

7 X 24小时服务热线

SIA音乐留学

您的位置:首页 > 申请攻略 > 机器人是人造新神?RISD毕业的她用机械美学破译未来

机器人是人造新神?RISD毕业的她用机械美学破译未来

时间:2021-12-01 13:51:07

她的作品极具未来感和实验性的同时,细节又古典而细腻。描绘的是机器人,却是对着高科技下人类的生活探讨。让人不自觉地被吸引,却并不全然理解。




Yi Yang,A Cyborg Mythology, 2019

Glass blowing, Arduino, servo, motor, LEDs, speakers, metal


Yi Yang,Gaze Machine,2020

servo, Arduino, mirror, P5.js, webcam


于是这次我们好好地和Yi Yang老师做了一次独家采访,聊了聊她作品里的机械美学,灵感和创作,以及此刻她的纽约生活。✨Yi Yang老师是SIA纽约校区纯艺专业明星导师,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MFA及中央美术学院BFA。参展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当代美术馆” 和“罗德岛设计学院美术馆”。


Yi Yang,The Second Spine,2019

3Dprinting, servo, Arduino


Q1:你的作品太震撼了,很多都和机械机器相关,如何形成这种独特机械美学风格?有受到谁的影响?

我一开始做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想要做成什么特定的风格。如果说我的作品与机械美学的关系,我觉得是科技时代的一种审美趋向。


Yi Yang,Gaze Machine,2020

servo, Arduino, mirror, P5.js, webcam 


就像手表里精密的齿轮、电路板上的各种电子元件、发电厂的管线、纵横外露的工业构筑物,这些事物总对我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后面作品逐渐形成的这种视觉形式,其实是因为我受到过很多电影的启发,特别是以《终结》和《异形》为代表的sci-fi(科幻)电影。这其中启发我的还有艺术家Rebecca Horn、Ann Hamilton、Tony Oursler等等... ...另外,我也喜欢做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去探索学科的边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共同和差异,防止自己过于沉浸在一个单一的系统中。



我尤其喜欢创作时的不确定感和无法预料的可能性,这样的工作方式也使我获得启发和灵感。

Q2:与传统的雕塑相比,你运用了很多机械以及交互类的装置,为什么会用这种媒介形式?

我一直没有区别性地看待雕塑与装置的概念。

一方面,在我看来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所以,我也不会按照学科之间的界限来定义自己的作品。


Yi Yang,CYBERNUS,2018

3D Printer Resin

70x20x15cm


另一方面,我比较关注作品与观者物理上的互动从而产生的心理互动。因此,最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交互装置”的定义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我之所以会用这种媒介形式,是因为我在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实验和更新迭代。



其实,我做作品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解决编程的问题。幸运的是,我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选修过编程类的课程。虽然大部分学习是以作品为导向的,一边做作品一边学习怎么编程,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过太多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展览的过程中电机烧坏了,电压不足等等。



但是,我会把这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看作为作品的一部分。

Q3:看得出你擅于从神话传说和哲学思想里得到灵感和参考,可以结合作品具体说说如何将灵感和创作结合的?

灵感存在于创作的每个阶段,在我看来对文献和理论的研究对于推进作品有重要的作用。


Yi Yang,A Cyborg Mythology, 2019

Glass blowing, Arduino, servo, motor, LEDs, speakers, metal


比如,我的作品“A Cyborg Mythology”是从 Andrienne Mayor写的一本叫《The Gods and Robots》的书得到的启发。


Andrienne Mayor

《The Gods and Robots》


作者提到了最早期的人类对于AI和机器人的探索和想象。人类天性总有造神的冲动,工具理性的时代的特征就是工具对人的异化,机器是人类的新神。


A Cyborg Mythology

作品细节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向往不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而是人类的原始欲望——渴望创造与自己一样的人。这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在科技恐惧的时代我们仍在趋向强人工智能。


A Cyborg Mythology

作品细节


这件作品就是一个造神的行为,从中受到启发的我就想要创造出人工智能时代的众神形象。


Q4:你的每一个作品都在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媒介,甚至还和Zack Davey合作了一个表演作品?创作材料选择上有特别的标准or偏好?

我和Zach合作,是因为我们的作品创作方式都很“跨媒介”。一方面,他在RISD 绘画专业,但做了许多声音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我和Zach都想要与不同背景背景的艺术家碰撞出火花。


创作中的Yi Yang


所以,合作的过程也以实验为主,我们当时甚至都不知道最终作出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合作最初时我们只是互相分享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和正在研究的主题。想要找到我们各自拿手的领域的重合部分,从而找到一个切入点。


创作中的Yi Yang


最后,我们找到的共同落脚点在于——声音与身体的交互。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都抱着一种尝试和好奇的心态。比如,能否用现场表演的方式呈现我们的作品。


Yi Yang&Zack Davey,Two Views, 2019

Sound, Performance, and Video 4 Minutes and 33 Seconds


所以,在这个作品中Zach戴着我做的头部投影装置做了一场声音表演,而这个投影装置被他现场制作的声音控制着。

装置投出的影像是声音的可视化,与现场的观众和空间形成一种交互。


Q5:毕业于全美第一的RISD,学院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有没有什么特色?听说你们那一届的雕塑系研究生只有三人?

RISD研究生课程非常的开放和包容。

我们专业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创作和发展方向不会做任何的限制,而是为我们提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帮助。

RISD开学仪式&讲座现场


这也间接导致小组critic的氛围很好,大家都很明确自己应该在这个集体中所充当的积极角色。


RISD的小组critique


感受一下critique的现场氛围


当时的研究生课程一共两年,我们这一届原本5个人。由于疫情的影响,有两位同学在研二的时候选择gap year了。在疫情期间,我们坚守学业的三个人在生活上和创作上互相支持和鼓励,让我们一起度过了整个研究生时期最难忘的几个月。


RISD工作室一览


周末同学聚会


其中,我们三个每周周末会有movie night或者game night,在线上开着Zoom一起看电影和打游戏,一起过感恩节等等。


RISD教学楼和明媚的阳光


RISD最有名的自然博物馆一角


Q6:可以谈谈你的毕业设计吗?本科5年+研究生3年,汇聚了8年的学习成果肯定很难忘。

我的毕业创作“身体延展”(The-Body-Extended)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互动装置作品,我把自己的身体想象成一个“章鱼形机器”


Yi Yang,The Body Extended,2020

3Dprinting, servo, raspberry Pi


这个多肢网络连接着我身体的每个部分,并以完全自主的方式“思考”和“感知”周围的世界。这种对身体的扩展观点可以被理解为“分形肉体”——部分是肉体,部分是幻影,在扩展的规模和抽象的信息空间中运作,超越了主观经验。


The-Body-Extended

作品细节


“脊柱机器人”由附着在我手臂上的肌肉传感器控制。通过动作和手势,我思考一个身体是如何将它的意识和动作挤压到其他地方的其他身体上的。


The-Body-Extended

作品展示


经过多次迭代,这个机器人被装在另一个人的身体上,成为一个空间分布但电子连接的替代操作实体。


Q7:你目前在学校任职美术导师,1VN的教学模式会紧张吗?面对美国艰难的就业形势,你是如何获得这份工作的?

第一次上课当然是非常紧张的,但是有一个详尽的教案让我不至于手忙脚乱。但是我记得课程结束后,看到了一位学生对我的评语是:“上课时非常的严肃”。我觉得这应该是我紧张的原因吧哈哈~

其实在之前,我曾在RISD教过一门online选修课,这门课程里有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得不说,RISD的学生不仅talent,而且还working hard。当时尽管网课没有学校的工作室和设备上的支持,他们还是用可以使用的材料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作品。


RISD 雕塑专业BFA毕业作品


总的来说,所有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我学习的过程,还是我思考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理论甚至反观自己的过程。这些和学生共同学习,思考与学生互相启发的经历使我觉得有成就感。再说到疫情之下美国的就业形势,的确是可想而知的艰难。再加上因为我学的是纯艺专业,与设计专业相比似乎就业就更加困难。


RISD 雕塑专业MFA毕业作品


然而,我还是凭借着对教学的热情,经过一位RSID校友推荐而得到这份我目前的学校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毕业后,我感觉在校外遇到RISD的校友就像遇到家人一样亲。前段时间有位在NYU做professor的RISD校友邀请我去给他们班做artist talk,同为电子音乐爱好者的我经常去参加他的DJ演出。最近,我们还在商讨一起在学校做一个电子音乐的workshop。所以,有时候一所好的学校真的为你提供很多资源与帮助。


Q8:听说你现在还不断坚持创作,毕业后的作品和在读时有何不同?还想进行怎样的呈现和突破?

毕业后我仍然持续迭代我的作品,想在在规模上和装置作品的稳定性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Yi Yang,Body Displacement,2020

Gelman Gallery, Providence, RI


因此,我一直在探索一个更好的方式呈现我的作品,比如我目前就正在准备一场交互装置的行为表演。毕业后的创作是一个瓶颈期,在学校时Deadline对于完美主义的我来说是第一生产力。而毕业后太多事情让你分心,无限延期的deadline让你丧失了第一动力。


Yi Yang,Body Displacement,2020

 Gelman Gallery, Providence, RI


在我看来,毕业似乎是对艺术家的洗礼。当没有老师和同学在身边与你交流作品时就像卸掉了学自行车时的辅助轮,你需要真正倾听自己,自己做判断和抉择。


Q9:在纽约这个世界艺术之都生活,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最后,给想去艺术小伙伴们推荐一些书籍或者电影吧!

我从RISD毕业后就搬来了纽约,纽约也一直是我最想生活的城市。虽然我目前对于纽约已经度过了半年的蜜月期,但到处仍然还都是新鲜的。



例如,让我兴奋的,逛不完的美术馆和画廊、认识不完的艺术家和无止境的studio visit、申请不完的展览和驻留项目... ...我很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我能感受到这所城市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在美国的学习是找寻自己的过程,在不一样的环境中你遇到了不同的自己。


曼哈顿的天际线


我觉得纽约的包容和开放,让我变得更认同自己和包容他人。最后,和那些想去美国学艺术的小伙伴们分享一些我最近喜欢看的电影和书:《Rick and Morty》、《The Society of Mind》、《The Other Space》。


《The Society of Mind》


《The Society of Mind》


《Rick and Morty》

我能申请上梦校吗

即刻免费作品集评估

400 677 2260

7x24h留学答疑

艺术院校排名

留学申请攻略

艺术留学费用

扫一扫,咨询专业老师